ChatGPT核心方法可用于AI绘画,效果飞升47%,通讯作者:已跳槽OpenAI 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在狂热讨论ChatGPT时看,格外震撼
请加微信:anfuchangjia(长按复制)免费分享各大货源批发市场档口老板联系方式!有福建莆田鞋批发市场档口微信、广州名包批发市场档口微信、站西名表批发市场档口微信、以及奢侈衣服档口微信分享!仅供参考!
---------------------分割线-----------------------------------------------------------------
ChatGPT核心方法可用于AI绘画,效果飞升47%,通讯作者:已跳槽OpenAI 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在狂热讨论ChatGPT时看,格外震撼,
ChatGPT核心方法可用于AI绘画,效果飞升47%,通讯作者:已跳槽OpenAI
丰色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ChatGPT中有这样一个核心训练方法,名叫“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
它可以让模型更安全、输出结果更遵循人类意图。
现在,来自谷歌Research和UC伯克利的研究人员发现,将该方法用在AI绘画上,“治疗”图像跟输入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效果也奇好——
可以实现高达47%的改进。
△ 左为Stable Diffusion,右为改进后效果
这一刻,AIGC领域中两类大火的模型,似乎找到了某种“共鸣”。
如何将RLHF用于AI绘画?
RLHF,全称“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是OpenAI和DeepMind于2017年合作开发的一种强化学习技术。
正如其名,RLHF就是用人类对模型输出结果的评价(即反馈)来直接优化模型,在LLM中,它可以使得“模型价值观”更符合人类价值观。
而在AI图像生成模型中,它可以让生成图像与文本提示得到充分对齐。
具体而言,首先,收集人类反馈数据。
在这里,研究人员一共生成了27000余个“文本图像对”,然后让一些人类来打分。
为了简单起见,文本提示只包括以下四种类别,分别关乎数量、颜色、背景和混合选项;人类的反馈则只分“好”、“坏”与“不知道(skip)”。
其次,学习奖励函数。
这一步,就是利用刚刚获得的人类评价组成的数据集,训练出奖励函数,然后用该函数来预测人类对模型输出的满意度(公式红色部分)。
这样,模型就知道自己的结果究竟有几分符合文本。
除了奖励函数,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辅助任务(公式蓝色部分)。
也就是当图像生成完成后,模型再给一堆文本,但其中只有一个是原始文本,让奖励模型“自己检查”图像是否跟该文本相匹配。
这种逆向操作可以让效果得到“双重保险”(可以辅助下图中的step2进行理解)。
最后,就是微调了。
即通过奖励加权最大似然估计(reward-weighted likelihood maximization)(下公式第一项),更新文本-图像生成模型。
为了避免过拟合,作者对预训练数据集上的NLL值(公式第二项)进行了最小化。这种做法类似于InstructionGPT(ChatGPT的“直系前辈”)。
效果提升47%,但清晰度下滑5%
如下一系列效果所示,相比原始的Stable Diffusion,用RLHF微调过后的模型可以:
(1)更正确地get文本里的“两只”和“绿色”;
(2)不会忽略“大海”作为背景的要求;
(3)想要红老虎,能给出“更红”的结果。
从具体数据来看,微调后的模型人类满意度为50%,相比原来的模型(3%),得到了47%的提高。
不过,代价是失去了5%的图像清晰度。
从下图我们也能很清楚的看到,右边的狼明显比左边的糊一些:
对此,作者表示,使用更大的人类评价数据集和更好的优化 (RL) 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关于作者
本文一共9位作者。
一作为谷歌AI研究科学家Kimin Lee,韩国科学技术院博士,博士后研究在UC伯克利大学展开。
华人作者三位:
Liu Hao,UC伯克利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兴趣为反馈神经网络。
Du Yuqing,同UC伯克利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监督强化学习方法。
Shixiang Shane Gu (顾世翔),通讯作者,本科师从三巨头之一Hinton,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 顾世翔
值得一提的是,写这篇文章时他还是谷歌人,如今已经跳槽至OpenAI,并在那里直接向ChatGPT负责人报告。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302.12192
参考链接:
[1]
https://twitter.com/kimin_le2/status/1629158733736718336
[2]https://openai.com/blog/instruction-following/
发布于:北京
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在狂热讨论ChatGPT时看,格外震撼
文/叶秋臣
这是柯南剧场版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
《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豆瓣8.8分。
在日本动画片榜单上,位列19名。
冠军是9.4分的《千与千寻》。
《贝克街的亡灵》给人的整体印象特别深刻,所以每当大家聊起柯南这个话题,总忘不了絮叨几句这部作品。
我今天也借着重映的机会,闲杂地聊聊自己的感受。
叶秋臣是在2002年看完的,片中的内容在21年前属于极为超前的设计,评价成“叹为观止”一点不为过。
尤其是在我们狂热讨论ChatGPT时再回味,这次《贝克街的亡灵》的重映就变得格外震撼。
本次4月4日中国大陆上映的是修复版,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但换成坐在电影院里观赏,体验感有了质的提升。
很多小伙伴都是为了当年的情怀,去补上这一票的。
截至发稿,上映7天后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3500万。
对于“人工智能”概念,在21年前还属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并非是这个世界上当时没有人研究,只是与我们普通人距离太远,感受不到那股冲击。
而且在经历了众多其他题材的动画作品后,第一次看《贝克街的亡灵》时你并不会将其与现实连在一起。
那感觉似乎与哆啦A梦的随意门和竹蜻蜓相高端,总归是无法预想到20年后这种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VR游戏……
这些2023年我们习以为常的讨论话题,竟然在21年前的柯南剧场版里就出现了。
《贝克街的亡灵》成功之处,绝非仅仅因为超前的设想而已。
一部动画电影,简单清晰地讲明白了什么是阶级差距,什么是优胜劣汰,什么是自我觉醒。
搞懂了藏在案件背后的阴谋,以及为了破案做出的努力。
虽然已经21年过去了,但我仍然记得最初看到“茧”这个游戏舱时的惊讶和震撼,以及进入游戏后身临其境的浸入式体验感。
在这样的框架下,通过一桩案件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再将线索恰到好处地给到所有人。
最后谜底揭晓,众人恍然大悟。
两个字,精彩。
很怀念幼时看动画的时光,那时候或许场面没那么宏大,或许画面没那么精致,但通过简单线条勾勒出来的角色,竟然能够带来这么多的感动。
真的很想感慨一句,柯南果然还是过去的好看。
新内容虽然偶尔有关注,但似乎很久都找不到可以称之为“喜欢”这种程度的作品了。
遗憾。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