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7百科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 >  非遗文化丨化屋苗族刺绣 当中秋节遇上淘潭节:三年一度非遗盛典,封开“潭首”有约


          

非遗文化丨化屋苗族刺绣 当中秋节遇上淘潭节:三年一度非遗盛典,封开“潭首”有约

发布时间:2024-10-14 11:49:1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请加微信:anfuchangjia(长按复制)免费分享各大货源批发市场档口老板联系方式!有福建莆田鞋批发市场档口微信、广州名包批发市场档口微信、站西批发市场档口微信、以及奢侈衣服档口微信分享!仅供参考!


---------------------分割线-----------------------------------------------------------------

非遗文化丨化屋苗族刺绣 当中秋节遇上淘潭节:三年一度非遗盛典,封开“潭首”有约 

非遗文化丨化屋苗族刺绣

新华网贵阳2月25日电 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精美的漆器制品、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浓郁民俗风情的剪纸文化……这些承载着毕节各族人民文化传承与记忆的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毕节这片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也保存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遗文化的百花园中,毕节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织、融合,璀璨绽放。

巍巍乌蒙山,悠悠乌江水。

乌江,这条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亿万年来静静流淌在神奇的乌蒙大地上。乌江共有南、北两个河源,南源三岔河发源于威宁自治县香炉山,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大坡山,两河交汇之处,就是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南部边缘一个叫作“化屋基”的地方。

乌江源百里画廊。新华网发

“化屋基”是她曾经的名字,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村里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歪梳苗,千百年来,苗家儿女们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尘烟,文明的长歌,标刻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寻访化屋村,我们发现古朴的苗家寨子山川奇丽、风景优美、房舍别致、果木成荫;我们看到苗家儿女们大方热情、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坐在江边的房子里,我们聆听化屋苗族姑娘杨文丽娓娓道来这支古老民族的文化故事……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新华网发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以前居住在中原地区,后逐渐迁往西南地区。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苗族支系基本上是根据头饰、服饰来命名的。歪梳苗就是因其妇女头饰为头髻偏左歪插彩梳,故称“歪梳”。“歪梳”又分为大、中、小歪梳,化屋居住的苗族同胞都是小歪梳。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故苗族刺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刺绣作品。新华网发

苗绣的来源传说是有位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艰难历程,想出了用彩线在服饰上做标记的办法。过黄河时她就绣条黄线,过长江以后又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标记符号,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她发现此时自己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了花纹。

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纯手工绣制的嫁衣,为的是缅怀曾经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发扬苗家祖先留下的传统刺绣工艺,以此激励后人要感恩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马尾绣。新华网发

在杨文丽和丈夫创办的企业展厅里,就完好地保存着出嫁时母亲为自己绣的嫁衣。杨文丽至今还记得当年母亲给她绣嫁衣的场景:那时她家还住在大山里,没有通电,母亲每天晚上就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做刺绣,有时还会边刺绣边唱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自不必说。在化屋,人们都说:苗家的儿女学会了说话就能唱歌,苗家的儿女学会了走路就能跳舞。

点蜡。新华网发

对苗胞们而言,无论是谈情说爱、婚丧礼仪还是闲暇消遣,一套苗绣服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当要进行多声部民歌合唱、芦笙舞、打鼓芦笙拳舞等民俗艺术表演时,舞台上身着苗绣盛装的苗家儿女就更是把化屋村山环水绕孕育出来的情和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苗绣和唱歌都是苗家女儿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心情愉悦的时候,就连绣出的图案也会特别美。”说话的人名叫杨守丽,是杨文丽的婆婆,在她看来,绣服上来回穿飞的针脚记录的是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动人的音调吟诵的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许。

染色。新华网发

通常一件纯手工的苗绣服要做好多年,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爱。而苗族母亲对女儿的爱,除了亲自绣制衣服给她们穿,更重要的还要教会她们自己刺绣。

蜡染作品。新华网发

杨守丽介绍道,小歪梳苗常绣的图案有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纹,表达吉祥含义的龙、凤、蝴蝶,或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等。最常绣的针法是贴布马尾绣、贴布平绣和十字绣。主要布料有手工纺织土布、棉布、丝绸缎等。颜色多以红白绿为主,粉黑蓝紫等颜色也偶尔用来搭配。

每隔一段时间,杨守丽都会设计出不同的花纹图案。多年来,她自己原创设计的刺绣花纹图案已经多得数不清了。“你看,这样绣出的花纹呈凸起状,颜色明亮,富有立体感、颗粒感。”杨守丽在一件正在赶制的苗绣服上一边示范针法一边说道,“苗家女儿们小时候,是妈妈绣衣服给自己穿,长大了,妈妈眼睛看不清楚了,穿不了针线了,就由女儿绣衣服给妈妈穿,这也是苗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优良品质。”

杨文丽正在刺绣。新华网发

自幼喜欢钻研苗绣工艺的杨文丽,除了自己潜心钻研之外,还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将苗绣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晓苗绣、喜欢苗绣,同时又能让村里的绣娘们通过苗绣增收致富。

杨文丽和丈夫创业之初,经历了许多困难,走了很多弯路。在外地打工时,进过很多工厂,印象最深刻的是她2012年进的第一间绣花厂,一台刺绣机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她发现,很多手绣图案,机器一样能绣,更重要的是,机绣产量高,易清洗。

杨文丽将染好的蜡染作品拿去晾干。新华网发

夫妻俩高兴地回到家乡,先买了一台二手刺绣机,可没多久就坏了,两人就做一些手工饰品到集市上摆地摊,存够钱后又重新买了一台全新的刺绣机。直到2019年10月,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她和丈夫成立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黔西市就业扶贫车间),带领化屋村17位苗族绣娘实现了稳定的就业。

“这是化屋村歌舞团一星期前定制的40多套苗绣服,每逢村里有重要的节日或者活动,他们便穿上定制的苗族服装,精心打扮一番后,到广场上为大家表演节目。这类演出服大多都是机绣,手工绣一般只在婚嫁等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才会穿,或者买来作为收藏品。”

刺绣工人制作苗族服饰。新华网发

家住化屋村岔河组的41岁苗族妇女王进敏说,她在车间做刺绣,每天有100元的收入,除了农忙时节,一个月她能干20多天,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既能提高自己的刺绣手艺,又能在家门口挣钱,真是太开心了。

除了传统的纯手工刺绣精品外,杨文丽还针对游客推出了不少平价的文创商品,例如热销的蜡染艾草香包,融合汉族元素和苗族元素的T恤等。

蜡染文创产品香包。新华网发

今年,杨文丽还开设了专门的文创直播间,用于推广化屋村的特色文创商品,除了苗绣,还有蜡染、乐器、芦笙等各种非遗文创产品都有机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更多地方,广东、浙江等地都经常有回头客,是杨文丽的忠实“粉丝”。

“最多的一场直播,销售额达到5万多元。2021年上半年,我们公司收入更是达到50多万元。”说到取得的成绩,杨文丽非常开心。

杨文丽直播与网友互动推介苗族蜡染刺绣产品。新华网发

杨文丽用民族技艺结合工业化生产,让大山里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带动发展,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化屋样本”。(陈思 刘靖林 王应军)

发布于:北京


当中秋节遇上淘潭节:三年一度非遗盛典,封开“潭首”有约

今年中秋小长原创自主品牌第一天,肇庆封开将上演一场非遗盛宴!

2024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封开县莲都镇华兰村将迎来三年一度的封开秋社(淘潭节)。

作为封开县“百千万工程”产业招商大会暨“乐享封开”农文旅推介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封开县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要活动,今年封开秋社淘潭节正逢中秋小长原创自主品牌,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还巧妙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增添了封开县民间艺术巡游、封开县农产品集市、美食节、灯光秀等活动,在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探索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2024封开秋社(淘潭节)具体活动安排↓

封开秋社(淘潭节)是封开县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2020年封开秋社(淘潭节)入选封开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入选肇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封开秋社历史悠久,覆盖面广,主要分布在封开县杏花、罗董、渔涝、封川、平凤、长岗、大洲、南丰、莲都镇等地,主要活动有:凑钱、祭社、巡游、淘潭、分鱼(肉)、放天灯、宴饮等丰富内容。

大部分镇村的秋社活动,一般在秋分前后举行,不同镇村开展庆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秋社日前,家家户户凑钱用于社日开支;在秋社日,择吉时举办隆重的社祭仪式,随之开展巡游活动,巡游后分社肉,家家户户设宴开席,把秋社日推向高潮。

而在封开县莲都镇华兰村,其秋社日活动与其他镇村有所不同,该村会举行隆重的淘潭节,表达对土地神的敬意,同时庆祝丰收的喜悦。

?淘潭节每三年举办一届。每届淘潭,都由十位当地村民组成的“潭首”主持活动,负责淘潭的一切事务,潭首在村民间轮值。

淘潭节当天,随着晨光初照,潭首们沐浴进行祭拜仪式后,站上竹排撒下茶麸以诱鱼出潭。此时,竹排在潭中穿梭,锣鼓声震天动地,鱼儿在水中欢腾跳跃,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画面。村民们手持缯网,期待着丰收的到来。随着捕捞活动的进行,一条条大鱼小鱼被捕获上岸,满载而归的喜悦溢于言表。按照传统习俗,村民们共同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并按照既定规则分配渔获。

精彩看点:

夜守龙潭:节前一晚,各家各户拿贡品祭拜,潭首们一夜通宵守夜。

下潭净身:凌晨,潭首站上竹排将提前煮好的熟茶麸撒于潭边四周,这种行为叫做落四角药,潭首们还需要到潭基下游净身,以示对神灵的尊重。

巡游祈福:下潭前,双龙双狮等民间艺术巡游队伍将在村口绕村一周,经过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庆祝丰收。

缯手就位:缯手是指拿着缯网鱼的人。在潭首上竹排前,缯手就已经在潭边准备好缯网。今年共有56个缯位,缯手限定男性,但不规定年龄。

洗龙眼:当天太阳晒到潭基(约早上8点)为淘潭的最佳时辰,潭首们再次洗浴后,每两人一组站上竹排并载上生茶麸,撑出潭中,一人打铜锣,一人撑舵,在潭中回来荡漾,打水驱赶鱼儿到潭边。

龙潭被视作是“龙眼”,民俗传说中是神仙哭泪而成潭;茶麸是山茶子压榨茶油后剩下的渣为麸,有排毒功能,旧时农村妇女都用茶麸煮水洗头,用后头清眼亮,所以用茶麸洗龙眼称为淘潭。

赶鱼入缯:鱼儿吸食到生茶麸会晕,潭首打水驱赶鱼儿到潭边,缯手用缯网鱼,鱼入缯后,全场万众高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双狮起舞,庆贺收获。

劏鱼祭社:潭首会将打捞上来的第一条鱼劏鱼朝拜社主,祈祷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每上一条鱼,都会放炮一丈以示庆祝,当日淘潭所有捞上来的鱼,都会统一放在社主面前,在拜社过后,才能开始分鱼。

分鱼报功:捞上来的鱼会分潭首每人5斤,再分给缯手每人一斤鱼作为缯租,其余的鱼由潭首分给每家每户,寓意分到福气,村民会将鱼拿回家做鱼干。

宴饮:节庆当天中午,家家户户将大摆筵席,以食鱼生、饮鱼骨酒、喝鱼头汤为主,十分丰盛,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当地村民将淘潭节看得比过年还要重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地区秋社日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作为对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举,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依然得到保留和传承发展。封开秋社历经几百年的沉淀,如今在民间依旧大放异彩,充分展现出其十足魅力。

撰文:任峻男 综合自封开县文化馆、封开发布等

来源:南方农村报?

热门阅读排行
© 17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