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7百科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 >  这些小小编织篮你熟悉吗?祖孙搭档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澳龙“入住”江南古镇 “稻虾共作”开启新“食”代


          

这些小小编织篮你熟悉吗?祖孙搭档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澳龙“入住”江南古镇 “稻虾共作”开启新“食”代

发布时间:2024-10-20 12:19:13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请加微信:anfuchangjia(长按复制)免费分享各大货源批发市场档口老板联系方式!有福建莆田鞋批发市场档口微信、广州名包批发市场档口微信、站西批发市场档口微信、以及奢侈衣服档口微信分享!仅供参考!


---------------------分割线-----------------------------------------------------------------

这些小小编织篮你熟悉吗?祖孙搭档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澳龙“入住”江南古镇 “稻虾共作”开启新“食”代 

这些小小编织篮你熟悉吗?祖孙搭档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这些小小的编织篮,是不是勾起了您童年的记忆呢?在小时候,长辈经常挎着这么一个篮子,去市场采买一家人当天饭桌上所需的菜蔬。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编织篮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然而,就是这样承载着童年生活记忆的编织篮,最近又在浙江海宁,通过编织篮手艺人马永祥和他孙媳的双手,火热了起来。

夜幕降临,在海宁黄湾镇宽塘集市一个极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里,记者见到了马永祥。没有大嗓门的吆喝,老人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不过这些漂亮的编织包很快就吸引来了顾客。

顾客们眼中爱不释手的编织包,都是马永祥自己编的。马永祥年轻时做过裁缝,手上的细致活儿很有些功底。闲暇的时候,他喜欢给家里编些菜篮子,或者收纳筐,编织的图案各不相同,使用的材料不过是些废弃物。

编织篮手艺人 马永祥:捆水泥砖的包装带,我不用钱去买的,在前面造房子那边的地方拿一点来做做好了。

没想到,这些用水泥砖包装带编成的菜篮子,在孙媳妇张亚茹看来却是难得的手工艺术作品。

马永祥的孙媳妇 张亚茹:因为我平时会多关注一些时尚博主,在时尚博主推荐的一些好物当中看到了这个篮子,就觉得给爷爷也买一些彩色的带子做做看。

张亚茹毕业于美术专业,对色彩和图案都有着敏锐的鉴赏力。在她看来,爷爷做的这些收纳筐、菜篮子只需稍加改动,就能脱颖而出,而且绝不输时尚大牌。于是,张亚茹提议,换掉捆水泥砖的包装带,改用细腻光滑的编织材料,由她负责创意设计,马永祥则负责手工编织,孙媳妇要让爷爷的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小小编织篮 从传承走向创新

就这样,祖孙俩联手,买来了各色的编织材料,孙媳妇张亚茹画出设计方案,马永祥开始新的编织。但一上手,马永祥就发现了,要编出孙媳妇设计的这些图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马永祥拿着这些五颜六色的编织条编了拆、拆了再编,有时候,一坐几个小时也编不出孙媳妇设计的图案来。但老人就是有着一股韧劲儿,他测算编织条与设计图的比例关系,反复尝试编织纹理走向,把困难一步一步分解,一项一项克服。

编织篮手艺人 马永祥:从省力到困难,先做省力的,再做难的,一道一道的工序把它分开,不要拢在一起。篮子我先把轮廓打出来,然后再看看到底好与不好,如果不好,我们把它改进一下,再打出来了。不对就重新来过,我就是这样的。

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孙媳妇的设计终于在马永祥的手中编成了。

马永祥带着自己编织的作品到集市上销售,不是为了挣钱,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人喜欢。没想到短短两天的时间,200多个编织篮就销售一空,还有不少人要求加微信做定制款。

马永祥的孙媳妇 张亚茹: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我们都想设计一款属于自己的篮子,独一无二的花纹,漂亮的颜色,还要保证它的实用性。

如今, 编织成了马永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更喜欢挑战没有编过的图案和款式,“学无止境”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编织篮手艺人 马永祥:学无止境,我做裁缝的时候,我师傅就教我,他说学到老做到老,学无止境的。如果你不学了停了,你就退下去了,就要一步一步地高,不能放弃。不管有多么难,难的我也要做,碰到问题我仔细动动脑筋,今天还不行,我明天再来了。

小小编织篮 承古传新编织美好生活

编织篮受到欢迎后,热心的马永祥还作为老师登上社区讲台,向居民们传授编织篮的制作方法。马永祥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编织技巧,给大家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乐趣。如今,爷孙俩又有了新的打算,计划将教学拓展至网络平台,开设在线编织篮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个个小小的编织篮,装载着儿时的美好记忆,也装载着祖辈的传统手工技艺,更装载和丰富着我们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发布于:北京


澳龙“入住”江南古镇 “稻虾共作”开启新“食”代

中新网嘉兴9月24日电(黄彦君 祁敏鸾 孙乙丹)“斜风斜雨过斜桥,运河悠悠映水乡。”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连日来,小镇的千余亩田地中,绿色的稻浪翻涌,上万斤澳洲淡水小龙虾(简称 澳洲龙虾)进入成熟季。

走进当地一家庭农场,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农场主王新仁额头上不断冒出细密的汗珠。只见他手脚麻利地将一笼网收了上来,挑出“最大个”澳洲龙虾放到一旁的电子秤上。“一两半,接近2两了!”王新仁看着称上的数字笑着说道。

农户在稻田中捕捞龙虾。斜桥镇供图

王新仁养殖的澳洲龙虾又叫红螯螯虾,产自澳大利亚北部水域,肉质鲜嫩,出肉率高出小龙虾2到2.5倍,近年来已成为水产市场上的新宠。

“受高温天气影响,今年澳洲龙虾略有减产,但价格涨了20%左右,每斤批发价约60元(人民币,下同)。”王新仁算了算,2024年自家澳洲龙虾亩均产值可达9000元左右。

澳洲龙虾“住进”江南水乡,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近年来,斜桥镇依托当地一养殖公司,在该镇范围内开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通过“稻虾互利”的生态系统、多季轮作的种植方式,种出千斤粮、养出万元田,达成了“1+1>2”的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养殖的龙虾个大、肉多。斜桥镇供图

据悉,“稻虾共作”田作为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其发展的前提。

“水稻长在虾田里,成为虾群的天然‘庇护所’,龙虾蜕壳时都会躲进稻田中。而水里丰富的微生物,也为虾苗们提供了丰盛的‘营养餐’。”当地新农村党总支书记沈雄健介绍道。此外,龙虾也为水稻提供了天然“杀虫剂”和“有机肥”,可将威胁水稻生长的昆虫、抢夺土地养分的水草消灭,龙虾排泄物和成长过程中褪下的壳还能给稻田增肥,减少肥药使用量,预计每亩可增加净收入3000元以上。

2024年,当地在“稻虾共作”基础上升级打造“一稻两虾”模式,不断解锁绿色生态种养的共富密码。

一年一度丰收在望,眼下,斜桥镇正积极为澳洲龙虾开拓销路。

日前,当地举办了澳洲龙虾推广活动,为期三天的美食嘉年华吸引了60余户商家参与,人流量近10万人,现场销售澳洲龙虾2100多斤,带动消费超百万元。

斜桥镇美食嘉年华现场(资料图)。斜桥镇供图

有了赚头,农民才有奔头。近年来,当地依靠一只龙虾,积极推进村社与“稻虾共作”产业合作,通过“公司+农户”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苗种、饲料、技术培训指导、商品虾统购统销等全程化服务。

如今,当地祝东村总投资100多万元,盘活村内土地80多亩,打造共富工坊;华丰村与神龙湾生态公园合作,将闲置的31亩土地作为“农文旅”项目基地……“稻虾共作”的N种打开方式不断涌现。

千亩碧绿稻田里,一幅稻虾共舞、粮渔共赢的新画卷,正在斜桥镇徐徐展开。(完)

发布于:北京?

热门阅读排行
© 17百科网